一、作业条件
1.作业负责人由车间副主任及以上人员担任。
2.利用施工(维修)天窗作业,车站设驻站联络员、现场设现场防护员。
3.无缝线路地段作业轨温严格执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第4.6.6条规定。
4.适用于更换线上伤损辙叉心或可动心作业。
二、作业准备
1.作业工机具准备:轨温表、轨距尺、卷尺,改道器、起拨道器、内燃扳手、吊轨车、撬棍、翻轨器、联结导线、大锤、扭力扳手、600mm活口扳手、丁字扳手、250mm活口扳手、刷子、红白油漆、绝缘靴、绝缘手套、(木枕地段加:钉道锤、撬棍、起钉垫、起钉器等工具);扣配件(适量)、胶垫(适量)、木塞(适量)、道钉(适量)、防护备品等。
2.在天窗点内进行作业,除需设置驻站防护员外,还应按照要求设置现场防护员,其他作业人员不少于12人。
3.更换可动道岔辙叉心需通知电务人员配合作业。
三、作业流程
1.核对新旧辙叉、长心轨信息。检查待换新旧辙叉、长心轨型号、长度、趾端和跟端开口宽度信息,确认与线上伤损辙叉心、可动心信息一致。
2.安装连接导线。按规定设置好钢轨连接导线,经电务部门配合人员检查确认连接完好,保持钢轨间电流回路畅通。
- 拆卸扣件螺栓及夹板。拆卸接头螺栓,打开夹板,同时由电务人员拆除连续线。木枕道床拧下螺纹钉,钉孔塞入木片;混凝土枕道床卸下辙叉全部扣件。
4.螺栓扣件涂油。在卸下的接头螺栓、轨枕扣件、及螺杆上均匀涂油。
5.更换辙叉心、可动心。拨出旧辙叉心、可动心抬放在线路外安全地点,清除垫板上的杂物,更换失效胶垫,拨进新辙叉心、可动心,使轨底落槽。
6.位置调整。更换固定辙叉时,摆正辙叉心位置,调匀两端轨缝,用轨距道尺检查轨距,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7.安装夹板及螺栓扣件。安装夹板,安装接头螺栓和轨枕扣件并扭紧。无缝道岔需进行接头胶粘冻结或焊接工作。若是可动心辙叉心,还需配合电务部门调试心轨密贴情况。检查、改正心轨部分几何尺寸,调整好开程、动程,确认状态良好。
8.撤除连接导线。确认各种扣件螺栓齐全拧紧,钢轨跳线连接良好,撤除钢轨连接导线。
9.捣固。检查辙叉心部分起道捣固,消除暗坑、空吊。
10.油刷钢轨标记。按照标志图集上的油刷规定,在新辙叉心上油刷标志标记。
11.作业质量回检。施工负责人按作业验收标准进行质量回检,复查扣件、弹条状态是否符合标准,用扭力扳手复紧螺栓,使扭力矩达标。同时要指定专人检查作业区域内的工机具、材料,防止遗漏,严格执行”工完料清”制度。
12.换下旧辙叉心定置回收。把换下的钢轨拨到定置地点放好,并打上明显的伤损标记,待回收(有能力回收的,应安排立即回收)。
13.撤除防护,开通线路。
四、技术质量标准
1.护轨平直部分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2 mm,辙叉心轮缘槽标准宽度为46 mm,容许误差为-1mm~+3mm。
2.查照间隔(辙叉心作用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 mm,护背距离(辙叉翼作用面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大于1348 mm。
3.接头错牙用1米的钢板尺测量,在正线及到发线上不超过1mm,在其他站线上不超过2mm 。
4.可动心轨道岔的长心轨实际尖端至翼轨趾端的距离(简称尖趾距离),容许误差为0~+10mm。
5.无缝道岔导轨、辙叉、心轨、翼轨的扣件扭矩应保持120~150 N·m。尖轨及其前后各25 m范围内的基本轨扣件扭矩应保持在60~80 N·m。
五、安全控制措施
1.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防护员必须穿戴防护服,佩带防护标志,带齐防护用品。
2.作业前中后,测量轨温,做好”三测”轨温记录。
3.轨道电路地段,要防止工具、材料连电。金属长柄工具加绝缘套,绝缘接头处作业时,扳手应加绝缘套。
4.翻动钢轨或拨钢轨时,要指派业务熟悉、体力较好的人员进行,同时应喊号使动作一致。作业中注意人身安全,除翻轨人员外,其他人不能站在钢轨两侧及附近,防止钢轨及撬棍伤人。
5.用锯轨机切割钢轨时,其他人员应远离锯轨机两侧和前方,防止锯片碎裂伤人。钻孔后,作业人员不得用手指触摸新成螺孔壁,以防划伤手指。
6.多人在一起作业时应统一指挥,相互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工具碰撞伤人。
7.在自动闭塞的电气化区段上,更换牵引变电所岔线和通往岔线线路的钢轨时,必须有供电人员在场配合并负责监护。
8.作业中,必须跨越线路时,必须设置专人防护,按照”手比、眼看、口呼”制度,确认无车时,方可通过。
9.点内作业完毕,机具、材料撤出限界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