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项目
普速铁路道岔防脱重点控制。
2.作业目的
道岔脱轨是站场行车设备易发的惯性事故。通过加强道岔关键部位、关键区域车轮悬浮值控制,最大限度保持轮轨关系良好和车轮通过平顺性,达到有效预防道岔惯性脱轨目的。
3.关键范围
3.1尖轨关键部位。自尖轨尖端起500mm范围。
3.2关键区域。道岔及其前后20m范围内,一般为尖轨尖前12.5m范围内,通过长轴距车辆时为18m。
4.控制重点
重点观察道岔及前后20m范围内大平大向是否存在不平顺问题。如果轨件异常磨耗、掉块,应重点检查尖前轨距、水平变化率。
4.1 变坡点距离道岔基本轨接头不少于2m。
4.2关键区域内三角坑最大不超过10mm(含空吊)。
4.3曲线与道岔基本轨接头间夹直线应不短于1.8m,困难情况下不短于1.5m。
4.4 道岔前后曲线超高以15mm为宜,不宜过大。
4.5保持尖基轨匹配,重点控制尖轨断面20mm以下,尖轨顶面不得高于基本轨,关键部位掉块深度不得大于6mm。
4.6对口道岔或道岔与曲线间距离不足6m时,轨距均匀递减。
4.7关键区域内各项控制值应在≤4mm内,轨距变化率应控制在≤2‰(包括曲线连直线,道岔与前后线路)。
5.质量标准
5.1尖轨关键部位。尖轨顶面宽50mm及以下断面处,降低或凸出值≦2mm;掉块深度≤6mm。
5.2关键区域基本轨轨向。基本轨应保持顺直。驼峰道岔平面困难时,尖轨尖前基本轨直线段≥1.8m,最困难时≥1.5m。
5.3关键区域大几何状态。纵断面除设计变坡点外,应尽量保持平顺,坡度变化率≤2‰(每米≤2mm),注意岔前不应有漫坑,设计变坡点应尽量设在岔前基本轨接头2.5m以外;站线及驼峰道岔与曲线间直线段长度≥6m。
5.4关键区域小几何状态。方向、高低、水平(含超高)误差值≤4mm;轨距+0~4mm;任何部位轨距变化率≤3‰(每米≤3mm)。
6.安全要求
6.1严格执行《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营业线上线作业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各项要求,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
6.2一旦发生防护员联络中断,防护员立即组织作业人员下道到安全处所避车,待恢复联络后,确认无车方可上道作业。
6.3作业人员上道作业或穿越线路,侵入邻线限界,必须执行“手比、眼看、口呼”的规定。
6.4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包括工作服、胶鞋、手套等。
6.5作业时稳健,无失落工具,无人员滑倒或碰伤手脚,无事故苗头。
6.6严格落实上线作业防护避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