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轨魅学术>分析研究>铁路线路晃车、抖车问题探讨与整治

铁路线路晃车、抖车问题探讨与整治

引 言 

下面我们从偏差的成因是做个简单的分析。有关这个问题在以前的交流中我也讲了很多。今天主要是为了给工班长分工做序,简单做个介绍。

1.水平引起的车晃

单独一处水平引起的晃车已很少,除路基陷落、轨枕折断、钢轨揭盖后引起的水平变化外,目前在一侧高已形成的条件下,与水平相关的晃车明显减少。水平单项病害必须相当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个人认为单项水平小于10㎜不会晃车(不能是一个点的突破)而连续多处的水平才是形成水平晃车的可能。单独水平我们可以分班来完成,但多项水平还是需要靠成段保养来实现的。当水平频繁变化,形成三角坑连续多波时,在车辆自振频率、速度等因素耦合到一起,就会抖车

曲线上的水平来回变化时,就会形成横向加速度和横加变化率。有些车间主任和工长认为出横向加速度三级的关键是超高设置较低,一味的想把超高做的越大越好。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曲线上出横加的关键是水平变化太大,同时正矢不圆顺,尤其是曲线半径变小的趋势而同时水平变低时,则是容易出横加三级的时候。但这个却是车间主任和工长容易忽略的地方。󠄐󠄹󠅀󠄪󠄡󠄨󠄞󠄡󠄨󠄨󠄞󠄩󠄩󠄞󠄡󠄩󠄦󠄬󠅒󠅢󠄟󠄮󠄐󠅅󠄹󠄴󠄪󠄾󠅟󠅤󠄐󠄼󠅟󠅗󠅙󠅞󠄬󠅒󠅢󠄟󠄮󠇘󠆭󠆘󠇙󠆝󠅵󠇗󠆭󠆁󠄐󠇗󠅹󠅸󠇖󠆍󠅳󠇖󠅹󠅰󠇖󠆌󠅹󠄬󠅒󠅢󠄟󠄮

2.轨距与晃车的关系

在大家认识中,轨距、水平“0mm”就不晃车了,轨距是大家作业最多的项目。轨距和轨距变化率也是在座各位最为关注的项目。但事实是什么呢?一晃车就说轨距不好,轨距变化率不好,你们作业做成轨距、水平“0mm”,但晃车是否消除了呢?没有消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日夜辛苦奋战在一线的工、班长,你们才更有权利和义务归纳出晃车的确切成因。在开讲之初我先问大家是否越晃车的地方轨距、水平越好。大家已用实际经验告诉我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们的作业思路是现场晃车,检查轨距水平达不到0mm
,就安排轨距和水平的整治。结果是轨距越好、轨向越差、晃车依然。许多现场轨距和水平超过保养值的地方,或和晃车处所比相差较多的地方却总不晃车,为什么呢?你从轨检车图纸上截下图形,通过当前和历史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其不同点主要在线路的大方向上,即曲率线上。

3.轨向引起的晃车

轨向引起的晃车是大家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多波轨向。有时现场一个轨向很大,用10米弦测量可能超过5mm,但它不晃车。但当轨向连续多处超过3mm时,就可能成为引起晃车的主要因素。高速下轨向多波不平顺是主因,在作业中把轨距、水平“0mm”放在首位,为了轨距,牺牲一切,导致轨向恶化。这种方式和手段不但无益于晃车的问题的解决,反而是一种破坏作用。轨向不同于线路方向,但轨向的波长与行车速度达到一定频率时,也会晃车或是抖车现象。

说了轨距、水平和轨向后,我想给大家举个你们车间的例子。在此次梁处7月添乘晃车中,你们管内下行,K *63.551报警0.09数值比较大,在此处的轨检车图纸上,经过里程核实后,在实际报警后方约50米为一处大方向,这处是一侧高和方向相反的大方向。而在其前方也有一处大方向,但其是与水平一侧高相同的方向。我们比较这处报警和不报警处所的轨距、水平和轨向,包括高低在内,晃车的处所比不晃车的处所好许多。唯一不同的是曲率与水平一侧高的关系。󠄐󠄹󠅀󠄪󠄡󠄨󠄞󠄡󠄨󠄨󠄞󠄩󠄩󠄞󠄡󠄩󠄦󠄬󠅒󠅢󠄟󠄮󠄐󠅅󠄹󠄴󠄪󠄾󠅟󠅤󠄐󠄼󠅟󠅗󠅙󠅞󠄬󠅒󠅢󠄟󠄮󠇘󠆭󠆘󠇙󠆝󠅵󠇗󠆭󠆁󠄐󠇗󠅹󠅸󠇖󠆍󠅳󠇖󠅹󠅰󠇖󠆌󠅹󠄬󠅒󠅢󠄟󠄮

经和道岔里程核实,轨检车里程差100米,图上+655左右为实际的+555左右。这和我以前所讲的三种晃车情况是基本相同的。下图所示。󠄐󠄹󠅀󠄪󠄡󠄨󠄞󠄡󠄨󠄨󠄞󠄩󠄩󠄞󠄡󠄩󠄦󠄬󠅒󠅢󠄟󠄮󠄐󠅅󠄹󠄴󠄪󠄾󠅟󠅤󠄐󠄼󠅟󠅗󠅙󠅞󠄬󠅒󠅢󠄟󠄮󠇘󠆭󠆘󠇙󠆝󠅵󠇗󠆭󠆁󠄐󠇗󠅹󠅸󠇖󠆍󠅳󠇖󠅹󠅰󠇖󠆌󠅹󠄬󠅒󠅢󠄟󠄮

轨向的好坏,从评分标准上来讲,峰值是关键,但对于晃车或抖车情况来讲,关键的是波长、频率。换轨后的K*02-K*24区段,轨向峰值不大,但其波长较为固定在10m左右。当S8列车以90或130km/h左右的速度通过时,红皮车客车体抖车严重。其主要原因应是轨向所造成。目前晃车中,大家普遍重视的是轨向的峰值,而不是对波长的分析。单个轨向10mm以上可能不晃车,但连续2个5mm的轨向却可能晃车,这就是病害频率和波长的影响,而且其是关键的影响。

1. 线路高低引起的晃车

线路高低引起的晃车,是大家在现场最容易找到的。尤其对高、对低,这个我不细讲。对于多波高低引起的晃车,我想大家只有通过图形的对比,才能有认识。而消除高低主要靠大机才能做的更好。(鸭鸽营测量图形为例)。

单个小高低可能引不起晃车,但多波的小高低就可能引起垂加报警或轨检车检测三级,这一点是需要大家在作业中注意的。󠄐󠄹󠅀󠄪󠄡󠄨󠄞󠄡󠄨󠄨󠄞󠄩󠄩󠄞󠄡󠄩󠄦󠄬󠅒󠅢󠄟󠄮󠄐󠅅󠄹󠄴󠄪󠄾󠅟󠅤󠄐󠄼󠅟󠅗󠅙󠅞󠄬󠅒󠅢󠄟󠄮󠇘󠆭󠆘󠇙󠆝󠅵󠇗󠆭󠆁󠄐󠇗󠅹󠅸󠇖󠆍󠅳󠇖󠅹󠅰󠇖󠆌󠅹󠄬󠅒󠅢󠄟󠄮

2. 线路方向引起的晃车

目前线路晃车中,十有八九与方向相关,但这成因却是大多数落后车间所看不到的。大家总认为线路方向不错了,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对线路方向的考核缺乏必要的指标和检测方式。目前工区唯一的方式是通过轨检车图形的的文件“曲率”来实现,但这一方式在落后车间却无人提及。“机上论道、图上谈兵”、 “线路方向决之一切”的理念没有被大家所接受。在去年给大家所发的“从处长添乘看偏差整治中”,用38处例子悟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即大多数晃车的共性问题是线路方向的存在。轨距、水平没有必要做成“0mm”,当然在保证线路大向和大平达到优良的前提下,轨距和水平做成“0mm”更好。在线路方向没有到位的前提下,轨距、水平的“0mm”是不负责任的、简单的、不用头脑的作业。在网上有人说某段副段长说“不能可怜养路工”而责骂这位副段长时,我很为这位副段长鸣不平。这位副段长扎扎实实干在一线,经验丰富,为人正统。我曾听说的他的原话是“有些养路工班长作业不动脑筋,不能用正确的方法科学养路,不能可怜这些养路工—-”。其实他的本意应是指那些不用头脑指导职工作业的工班长。

此次处长添乘结束后,我开始还以为是仪器不同,因为按我所掌握的情况不至于差到这种程度。由于我没有动车添乘证,我只能添乘Z车或T字头的车。七月份动检头两次未检,故也未能添乘动检车。因此对设备的变化没能有效掌握,我深感惶恐。因为我31日添乘了动检后,明显感觉到是比以前差了许多。在添乘中我和石家庄工务段的刘工、新乡工务段的聂工交流后,他们也告诉我咱段的设备下降明显,尤其是岔区。在车上我感觉是一是方向未拨正作业、二是打磨作业跟不上。回来后我连夜分析了数据和图形,通过数据分析来看,4、5月份不晃的轨检车图形和7月下旬的轨检车图形对比,其中唯一变化明显的是曲率线。以GZ岔区为例,以班长所说翻浆处所水平、高低都不好但不报警,但岔区总报。而看图上是方向,用望远镜站在150米外看非常明显,但在5月份的图上却是一条线。你们只有自己总结、观察,才能认识到方向在晃车中的作用。我反复讲这个问题,别人说我是“唯方向”论,其实什么时候不是把握住方向呢?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方向,解放思想是再次深入改革的方向,而我们每个人人生和成功也就必须把握住方向,希望你们在整修偏差的过程中也能把握住线路的“方向”。󠄐󠄹󠅀󠄪󠄡󠄨󠄞󠄡󠄨󠄨󠄞󠄩󠄩󠄞󠄡󠄩󠄦󠄬󠅒󠅢󠄟󠄮󠄐󠅅󠄹󠄴󠄪󠄾󠅟󠅤󠄐󠄼󠅟󠅗󠅙󠅞󠄬󠅒󠅢󠄟󠄮󠇘󠆭󠆘󠇙󠆝󠅵󠇗󠆭󠆁󠄐󠇗󠅹󠅸󠇖󠆍󠅳󠇖󠅹󠅰󠇖󠆌󠅹󠄬󠅒󠅢󠄟󠄮

3. 线路大平引起的晃车

线路大平引起的晃车相对较少,但在高速和多波不平顺中也是晃车的一个因素,是多项病害耦合而成关键一环,也是工区检查中难找的一环。它相对集中表现于垂加上。在你们车间K*63+700前后,用望远镜看大平差的一塌糊涂,根本不可想象是在京广正线。我让班长用望远镜看,班长大吃一惊后说“那里出偏差,轨距和水平我们都干成了0mm,最多误差0.5mm,但仍是晃车,原来如此”。这是我用数码相机照出的相片,大家看看是否有些大呢?

4. 钢轨硬伤导轮滑动、尖轨弯曲等因素

有缝接头错口、护轨不直,尖轨弯曲等都有可能引起晃车,但这些因素只是报警中的一环而不是主干。当大向、大平解决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某岔区的惯性晃车,本身是线路存在的大方向,但车间认识不到,在解决了零配件松动、安装了地锚,做好了轨距、水平后,依然在晃,后来安排更换了感觉不好的尖轨、焊缝,但仍在报警。现场测量时拨量是60mm,但车间没有拨。此次添乘检查后,领导又让去现场看,我到车间后,叫上主任和工长,不拿道尺,只要带上望远镜。站在远离晃车点150米左右的地方看,明显的是两个大方向。但当时站在晃车前50米左右看时,却看不到这个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容易引起工长误判的原因。线路方向的判定必须要远。但通过这次更换,可以说明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会战通过更换基本轨、尖轨来消除晃车的做法,并不是根本方法。

5. 道床问题,失效零件、扣件问题

在晃车处所,有的车间一直反映道床板结。但道床清筛后是否就不晃车了呢?不是。以S车间为例,今年上半年段投入力量给几个站进行了清筛更换。但目前其现状是什么呢?晃车依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线路的大向不好。道床板结,如果同样保持线路大平大向的良好,它可能起车的I、II级报警,并不会引起III级。同样失效零件等问题,也不是晃车的根本。

轨距、水平、轨向等各种病害,都只能是晃车的一个原因,但引起车体晃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我段设备现状应是与线路的方向有关。道床板结,可能使线路方向不要保持,轨距、水平不好可能引起线路方向的恶化,但最终所引起的晃车中,其最终表现在线路方向的改变上。󠄐󠄹󠅀󠄪󠄡󠄨󠄞󠄡󠄨󠄨󠄞󠄩󠄩󠄞󠄡󠄩󠄦󠄬󠅒󠅢󠄟󠄮󠄐󠅅󠄹󠄴󠄪󠄾󠅟󠅤󠄐󠄼󠅟󠅗󠅙󠅞󠄬󠅒󠅢󠄟󠄮󠇘󠆭󠆘󠇙󠆝󠅵󠇗󠆭󠆁󠄐󠇗󠅹󠅸󠇖󠆍󠅳󠇖󠅹󠅰󠇖󠆌󠅹󠄬󠅒󠅢󠄟󠄮

6. 线路抖车问题

目前我段管内存在多处抖车现象,分析我段的抖车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旧轨地段的抖车。在**附近因旧轨波磨造成,大家一般意见相同。钢轨波磨引起的抖车,在轨检车图纸上的表现为垂直加速度的波形呈固定波长的连续,如下图所示󠄐󠄹󠅀󠄪󠄡󠄨󠄞󠄡󠄨󠄨󠄞󠄩󠄩󠄞󠄡󠄩󠄦󠄬󠅒󠅢󠄟󠄮󠄐󠅅󠄹󠄴󠄪󠄾󠅟󠅤󠄐󠄼󠅟󠅗󠅙󠅞󠄬󠅒󠅢󠄟󠄮󠇘󠆭󠆘󠇙󠆝󠅵󠇗󠆭󠆁󠄐󠇗󠅹󠅸󠇖󠆍󠅳󠇖󠅹󠅰󠇖󠆌󠅹󠄬󠅒󠅢󠄟󠄮

(2)新轨地段的抖车。新轨地段的抖车,我个人认为于轨距过小、轨向连续多波形成一定的周期,同时与车的自振频率有主要关系。但大家普遍的观点是换轨后线路高低不好所造成。其实大机作业后也进行了捣固,同时以前换轨后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新轨抖车地段主要是按“-1、+1mm”控制轨距后才有的现象,而这种方式同时加剧了轨向的集中。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实事说话。等9月份大机作业时,我们选择两段进行对比后再进行论证。针对抖车我的观点如下。

①抖车形成必要的一个条件是,病害具有多波性、周期性的特点。󠄐󠄹󠅀󠄪󠄡󠄨󠄞󠄡󠄨󠄨󠄞󠄩󠄩󠄞󠄡󠄩󠄦󠄬󠅒󠅢󠄟󠄮󠄐󠅅󠄹󠄴󠄪󠄾󠅟󠅤󠄐󠄼󠅟󠅗󠅙󠅞󠄬󠅒󠅢󠄟󠄮󠇘󠆭󠆘󠇙󠆝󠅵󠇗󠆭󠆁󠄐󠇗󠅹󠅸󠇖󠆍󠅳󠇖󠅹󠅰󠇖󠆌󠅹󠄬󠅒󠅢󠄟󠄮

②车抖的前提是必须车的振动频率和病害的周期相吻合,二者和谐统一才能对车辆形成抖的感觉。󠄐󠄹󠅀󠄪󠄡󠄨󠄞󠄡󠄨󠄨󠄞󠄩󠄩󠄞󠄡󠄩󠄦󠄬󠅒󠅢󠄟󠄮󠄐󠅅󠄹󠄴󠄪󠄾󠅟󠅤󠄐󠄼󠅟󠅗󠅙󠅞󠄬󠅒󠅢󠄟󠄮󠇘󠆭󠆘󠇙󠆝󠅵󠇗󠆭󠆁󠄐󠇗󠅹󠅸󠇖󠆍󠅳󠇖󠅹󠅰󠇖󠆌󠅹󠄬󠅒󠅢󠄟󠄮

③抖车地段不是车间或工区人工作业所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大机作业、人海战术才能有所改变。󠄐󠄹󠅀󠄪󠄡󠄨󠄞󠄡󠄨󠄨󠄞󠄩󠄩󠄞󠄡󠄩󠄦󠄬󠅒󠅢󠄟󠄮󠄐󠅅󠄹󠄴󠄪󠄾󠅟󠅤󠄐󠄼󠅟󠅗󠅙󠅞󠄬󠅒󠅢󠄟󠄮󠇘󠆭󠆘󠇙󠆝󠅵󠇗󠆭󠆁󠄐󠇗󠅹󠅸󠇖󠆍󠅳󠇖󠅹󠅰󠇖󠆌󠅹󠄬󠅒󠅢󠄟󠄮

④抖车地段必须先分析成因,再制定方案,才能落实整修,不能盲目安排人来作业。󠄐󠄹󠅀󠄪󠄡󠄨󠄞󠄡󠄨󠄨󠄞󠄩󠄩󠄞󠄡󠄩󠄦󠄬󠅒󠅢󠄟󠄮󠄐󠅅󠄹󠄴󠄪󠄾󠅟󠅤󠄐󠄼󠅟󠅗󠅙󠅞󠄬󠅒󠅢󠄟󠄮󠇘󠆭󠆘󠇙󠆝󠅵󠇗󠆭󠆁󠄐󠇗󠅹󠅸󠇖󠆍󠅳󠇖󠅹󠅰󠇖󠆌󠅹󠄬󠅒󠅢󠄟󠄮

我们段内出现的车辆抖动,是由于大修换轨施工期间,采用大扭矩扳手调整轨距至‘0’时,改变了扣压力所致。如果所有扳手扭矩都能控制在120-150N·m之间,则可以避免抖动现象。然而,现场实际检测到的扭矩值大多在380-80N·m的对应,造成胶垫变形,轨面扭曲,这是关键。

风险:本站内容仅作技术交流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所涉标准可能已失效,请谨慎采用。
声明:本站内容由用户上传或投稿,其版权及合规性由用户自行承担。若存在侵权或违规内容,请通过左侧「举报」通道提交举证,我们将在24小时内核实并下架。
赞助:本站部分内容涉及收费,费用用于网站维护及持续发展,非内容定价依据。用户付费行为视为对本站技术服务的自愿支持,不承诺内容永久可用性或技术支持。
授权: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非商业用途需保留来源标识,商业用途需申请书面授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分析研究

42号大号码道岔心轨不解锁问题研究

2025-3-26 0:00:00

技术交底

ZD6-F/G型电动内锁闭道岔日常养护作业指导书

2023-5-23 0:00:16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轨哥
    轨哥给作者打赏了¥2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