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内容
位移观测桩的布置、制作、埋设、标识、观测及记录。
2.布置原则
2.1单元轨节:单元轨节按等距离设置位移观测桩,桩间距离不大于500m,当单元轨节长度不足500m整数倍时,可适当调整桩间距离。
单元轨条长度大于1200m时,设置7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m及400m和单元轨条中点各设置1对);单元轨条长度不大于1200m时,设置6对位移观测桩(单元轨条起、讫点,距单元轨条起、讫点100m及400m各设置1对)。
2.2单组道岔:岔区按每付道岔5对设置,在道岔前、道岔后、间隔铁或限位器、距离道岔前后50m处各设1对位移观测桩。
2.3多组焊联道岔:设置与单组道岔基本相同。
2.4其它地段:长大隧道的隧道口,特大、大桥两端,钢轨伸缩调节器基本轨接头处和距离基本轨接头100~150m处应增设位移观测桩。
以上具体设置详见附图1:
图1:位移观测桩布置图
3.技术标准
3.1位移观测桩使用混凝土桩可以采用预制桩或灌注桩,要求如下:截面为100mm见方或直径100mm圆形,中心为Φ14-16mm钢筋,桩顶用模板定型抹平,桩顶部高出轨面5-20cm,中心预埋刻划十字线的圆钢(400mm长),圆钢外露5mm,埋深在冻结线0.5m以下,
3.2埋设位移观测桩:
3.2.1锁定作业完成前应及时埋设(或布设)位移观测桩。当充分利用接触网杆(或基础)、线路基桩或在其他固定建筑物。观测桩在区间埋设在路肩上;在站内站台侧可在站台墙上设置;桥上可设置于桥梁固定支座附近稳固地桥面挡碴墙(无碴轨道范围内为桥面边墙)上,桥上可适当增加位移观测点。
3.2.2在区间观测桩埋设在路肩上,观测桩距道碴坡脚和路肩边缘均应大于300mm(靠路肩边缘一侧),当路肩宽度不足时,埋设在路肩中心,但应满足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要求。观测桩顶面略高于路肩面,一般不超过20mm。位移观测桩埋至最大冻结深度线以下不小于500mm。观测桩长为m。
3.2.3利用接触网杆设置观测桩时,接触网杆埋设前,在接触网杆基础上刻划十字线,待接触网杆立好后,将临时观测点引至接触网杆垂直于线路纵向的侧面,刻划拉线槽,涂上油漆作标记,拉线槽设置高度高于轨面50~100mm。
3.2.4每单位工程内的观测桩应按同一高度埋设。以轨面为标记时,其桩顶高度应高出轨面5mm,以轨底为标记者,其桩顶高度应低于轨底5mm。距轨底或轨顶距离允许偏差为±3mm。
3.2.5位移观测桩应在长轨锁定前设置牢固,埋设对数不应小于5对,内侧应距线路中心不小于3.1m。
4.编号方法:
位移观测桩按本线里程前进方向顺序编号,书写格式为“×-×”,横线前数字为单元轨节的编号(两位数),右线为奇数,从01开始,左线为偶数从02开始;横线后为每个单元轨节内位移观测桩的编号(一位数)。编号为阿拉伯数字标注,并在桩号右上方标“#”号。
现场的编号应标记清晰、耐久。其标记形式为白底、红色正三角形,并在标记处外侧轨腰标出位移观测桩号。
5.标识:
单元轨节锁定后,应立即进行“零点”标识。以线路两侧观测桩顶端的刻划线为基点,拉出一道横线,以横线与钢轨的交叉线,在轨头外侧作出明显、耐久、清晰的标记(形式为白底红正三角并在标记外侧轨腰标出位移观测桩号),标记内容包括锁定日期和锁定轨温,标记应清晰、可靠、耐久。
6.注意事项
6.1单元轨节起终点的位移观测桩宜与单元轨节焊接接头对应,允许位移观测桩与单元轨节焊接接头有一定相错量,但纵向相错量不得大于30m。位移观测桩间的相对位置应保持基本不变。
6.2位移观测桩处换算200m范围内相对位移量不得大于10mm,任何一个位移观测桩处位移量不得超过20mm。
6.3位移观测桩应成对布置并垂直于线路方向。
6.4位移观测桩应与电务设备错开。
6.5位移观测桩位置,编号及观测记录应列入竣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