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道岔晃车病害原因及整治办法

1 造成道岔晃车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道岔水平、高低不良

由于两个方向的行车密度不同,造成同一根岔枕上机械磨损不一致。一般道岔的岔枕上支承着四股钢轨,担负着直和侧向两个方向的行车。通常,两个方向的行车密度是不相同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这就造成道岔上水平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规律,造成同一根岔枕上机械磨损不一致。

长岔枕中部低洼,造成导曲线反超高、内直股钢轨水平低、辙叉心沉落岔枕长度过大时,就可能发生中部低洼,造成水平不良。

错开铺设的钢轨接头,造成水平不良。车轮通过钢轨接头时会产生较大的动力冲击,因而接头处的道床沉陷速度和岔枕的机械磨损比其他部位快得多。

钢轨垂直磨耗不均,造成水平不良

1.2 道岔轨距、方向不良

道岔是连接线路的设备,因此只有把道岔铺到正确的位置,才能使道岔与前后线路、道岔岔与道岔衔接顺直。影响道岔方向不良的因素有:

道岔前后衔接不良造成方向不顺。铺设或更换道岔时位置摆得不正;维修拨动线路或拨动道岔时,顾此失被,只从一端看道未顾及两端,或只顾上线不管侧线等.都可能造成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衔接不好。

线路爬行,使道岔和道岔前后线路移动而改变方向。基本轨横移造成方向不良。“三道缝”是造成基本轨横移的主要原因。“三道缝”之一是指基本轨轨底边与沿床台边有缝隙,‘三道缝”之二是指基本轨外侧轨颚及轨底上部与轨撑接触部分有缝隙;“三道缝”之三是指轨撑尾端均沿床板挡肩有缝隙。由于“三道缝”的存在,不能完全固定基本轨.过车时轨撑不能阻止基本轨横移,造成方向不良。

基本轨曲折点未弯好使方向不良。为了做好尖轨部分和导曲线始点处的轨距顺坡、可对尖软尖端处和导曲线始点处的曲股基本轨进行弯折。特别是尖轨尖端处的弯折点未弯好时对道岔的力向影响最大.形成直股基本轨上产生““三道弯”,即基本轨前端接头向外支嘴、尖轨尖端处向里弯.对应尖轨竖切起点处基本轨向外膨。

异侧对口道岔,尖轨尖端处的轨距按规定顺坡,造成方向不顺。

辙叉心位置不正,与前后钢轨连接方向不顺,有折角、“膨肚”现象,易冲击辙叉尖。

护轨长度不够,位置错前错后,列车通过辙叉时发生横向移动,增大了车轮对护轨的横向压力,将辙叉心处轨距拉小。

1.3 维修、养护原因

由于养护中只重视道岔整体17个检查点的轨距、水平,忽视道岔与前后线路及岔区范围内的均匀递减,往往使辙跟轨距、水平顺坡超限,造成方向不顺,势必又增大列车的摇晃。

1.4 道岔各部分状态关系因素

道岔各部件的状态作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道岔的好坏。如连接杆与顶铁尺寸不合,就造成尖轨侧弯或缝隙过大,过车时必然使轨距发生变化;又如护轨位置错前错后,也会造成列车在辙叉上通过时增大机车车辆车轮对护轨的横向拉力,将辙叉处轨距拉小;以及轨撑与铁座的间隙、扣件扭力不足等过车时都会影响道岔几何尺寸的变化,会产生列车的摇晃。

1.5 道岔爬行是破坏道岔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爬行造成道岔部分几何尺寸的变化,引起道岔的联结零件失效,间隔不均匀,岔枕歪斜,绝缘接头顶死等一系列病害,轻者影响方向不良,重者引起扳道器扳不动的事故。

1.6 道床因素

道床是保证道岔结构稳定的基础。如遇有道床,排水不良,道床不洁和翻浆冒泥,以致使道床板结失去弹性,减弱道岔道床抗横向阻力,列车运行时加大道岔方向的冲击力,破坏道岔方向,造成道岔晃车。

2 岔区晃车病害查找方法

岔区晃车病害主要通过机车添乘仪、轨检车、以及人工添乘来检查,对发现的晃车处所要认真对动态资料进行分析,结合轨检车波形图分析开展现场病害调查。顺行车方向全面检查,用眼看、用尺量、用弦绳拉。认真检查轨道几何尺寸,观看动静态变化情况,综合分析,找出真正病害,尤其对重点处所要全面测量。具体检查方法为:首先看道岔及其前后线路的大平大向。其次看高低、方向、轨距、水平及其变化率,特别是转辙部位前后、护基轨前后。同时看光带变化情况,分析钢轨受力的情况。检查“三道缝”是否密切,看离缝形成的假轨距,吊板形成的假水平。看接头压塌、钢轨异常磨耗情况,看联接零件的整体状态。最后看道床是否翻浆、石碴是否饱满,基床是否板结。

3 针对道岔产生的晃车病害进行整治

3.1 针对上述所产生的病害,本人从工作实践中总结一些整治的方法

整治道岔方向,要以直基本轨为准,首先要解决道岔的大方向,然后做好道岔本身的小方向。良好的方向要求是:

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衔接得很好,远看方向顺直,没有“甩弯”没有折角、“臌肚”。拨道时必须站在距道岔前100米进行全方位拨顺,遇有两组道岔相连时,应掌握好限界等各方面因素。

3.2 道岔方向整治也可结合改道进行

道岔改道不同线路改道,线路改道将左右股改好,改好后可直接拨道即可;道岔完全不同,因此道岔改道必须按以下几项作业程序进行作业:

做好直股外股方向,使道岔前后方向成一条直线,并与前后引轨方向保持良好、平顺。

按1435mm规定尺寸,钉好辙叉轨距,做到每四块板轨距递增率不大于1‰,并紧固好各种联结零件。

按1435mm规定尺寸钉好直股内侧和辙叉外股轨距,同样轨距递增率不大于1‰。

按照支距点所列尺寸,做好各部位尺寸标准,钉好导曲线上股钢轨,使每点支距保持在规定范围。

按导曲线轨距尺寸,钉好导曲线下股钢轨,如在转辙部位改道作业,必须由电务配合施工。

3.3 道岔高低不良整治

道岔高底不良也是造成列车晃车的主要原因,道岔辙叉部位本身就有6mm三角坑的构造,如果养护不当,在车辆过辙叉时就会产生左右晃动,尖轨跟端的轨面必须做平,导曲线决不允许有水平反超高,施工作业中要掌握好起道量,对好水平,并加强捣固质量,重点要捣好辙叉部位,按规定要求每半月必须捣一遍辙叉部位,加强辙叉保养工作。

3.4 要及时整修好各部位不合格的联结零件和间隔尺寸

间隔铁在道岔转辙部位外口起着阻挡列车通过道岔时产生的横向阻力,同时也对控制转辙部位的轨距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次在改道作业中应保证各部位的间隔尺寸不超限,特别是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尺寸,因为查照间隔是为了使车轮轮对,顺利通过辙叉和护轨轮缘槽,防止行驶在辙叉上的车轮轮缘进入异股或撞击辙叉口。护轨工作边与心轨工作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车轮轮对最大内测距及最大轮缘厚之和,即1356+33=1389mm,考虑到机车车轴受力的翘曲使内侧距再扩大2mm,则护轨工作边与心轨工作边距离应大于或等于1391mm,护背距离为了保证车轮轮对能顺利通过辙叉而不致发生被翼轨、护轨卡住,辙叉翼轨工作边与护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小于或等于车轮轮对的最小内侧距1350mm,考虑列车轴受力翘曲后内侧距减小2mm,则翼轨工作边到护轨工作边的距离必须小于1348mm;最后要弯好曲股基本轨,以确保道岔各部间隔尺寸和轨距的正确,防止车过道岔时摇晃的产生。

3.5 道岔爬行整治

整治道岔的爬行,必须结合道岔及其前后各75m范围内线路的锁定相结合,定好观测标桩,定期进行纵横移检测,消灭大轨缝和连续瞎缝,对不均匀轨缝要合理进行调整,道岔内防爬锁定要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进行安装,防爬设备有不良或失效,必须进行补充更换修复,并使道岔锁定良好。

3.6 道床清理整治

针对道床不清,排水不良,产生线路翻浆,使道岔道床板结,失去弹性,降低道岔抗横移及抗纵移的阻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线路道床进行清筛和处理好排水设备。在人工清筛作业中,人员作业标准执行不严,标准不统一等因素都会造成清筛质量不达标,从而对线路清筛过后未达到要求和设计效果,就必须在人工清筛作业流程中进行监控。按照逐孔清筛、隔孔回填的标准进行了清筛,石碴回填要进行用铁筛过筛,保证石碴的洁度,做到没有二次污染,并做好道床的排水坡,清筛好后及时回填好捣固石碴,保证捣固质量,把边坡未清筛的进行清理,余土清出,路肩保持线路外观良好,并回填好边坡石碴,保持道床饱满和充足,确保道岔的质量和行车的安全。

4 结束语

本人通过以上几点工作经验,对车间管内32组道岔方向进行整治和处理,取得了较好成绩;对两组存在顽固晃车的老处所,结合集中修进行道床人工清筛,增强道床弹性和排水,通过机车添乘仪,人工添乘检查,动态轨检车检查,效果明显。静态道岔检查整体框架和几何尺寸都达到满意效果。

文章来源:

原文名称:浅议道岔晃车病害原因及整治办法

作者信息:戴振书(济南铁路局聊城工务段, 山东 菏泽 274000)

期刊信息:工程技术 2017年1月

注意:内容涉及标准可能存在废止的情况,请实际操作中勿采用,本文仅提供知识参考思路!若有错误,请留言指正,也希望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到你!
声明:本文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非本站立场,编辑时进行少量增删,且内容仅做技术交流和分享,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转载: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站内容依据CC BY-NC-SA 4.0许可证进行授权,转载请附上出处链接!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病害整治

交分道岔故障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2024-9-27 0:00:00

病害整治

无缝道岔养护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23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