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运营几年开始出现诸多病害,主要表现在尖轨的上翘、爬行、伤损、密贴不良等,基本轨的框架不良、伤损,辙叉部位的非正常磨耗、护轨伤损、拼装辙叉拉开等,零配件的非标、失效等,经调研总结如下:
1 尖轨典型病害
无缝道岔尖轨常出现的病害有:尖轨上翘、尖轨爬行、滑床板折断、限位器顶死、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尖轨伤损、降低值不足等,给道岔正常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1)尖轨上翘。
病害特征:尖轨头部轨底与滑床板有超标间隙,尖轨防跳棱有磨痕,尖轨在闭合状态下尖轨防跳棱与基本轨下鄂无间隙,如图2所示。
产生原因:转辙部高低不良、空吊;轨下胶垫窜出或薄厚不均、压溃、破损;滑床板下大胶垫薄厚不均等造成尖轨顶面不平顺;尖轨中、后部滑床板受力不匀,个别滑床板偏高;尖轨存放不当或运输装卸等原因造成的尖轨翘头变形。此类问题在1/9道岔中出现较多,多年未清筛的1/12道岔(正线道岔)也会出现此类病害。
病害后果:严重时会造成道岔卡阻。
整治方式:一是尖轨头部几根岔枕全断面捣实,尖轨跟部同步捣实;二是更换补充失效、缺少胶垫,调整过硬滑床板;三是更换变形尖轨;四是进行道岔清筛。
(2)尖轨爬行。
病害特征:两尖轨尖端相错量大于20mm,无缝道岔位移观测记录大于20mm,如图 3 所示。
产生原因: 道岔无缝化锁定轨温不标准, 道岔内存在非标轨。此类问题多出现 在无缝道岔中,特别是无缝道岔中出现非标接头或曲股未按标准无缝化时。
病害后果:爬行后转辙机杆件不顺、有别劲,严重时可造成道岔卡阻。 整治方式:无缝道岔应力放散,更换岔内非标准轨。
(3)滑床板折断。
病害特征: 滑床板脱焊、断裂、磨耗、侧斜, 病害多发生于曲基本轨一侧, 如 图 4 所示。
产生原因: 道岔直向多为列车通过一侧, 行车速度、密度高于曲向, 而直尖轨 一端为自由伸缩状态, 尖轨所承受的纵向力均传递给滑床板, 反复单边受力造成了 滑床板的疲劳伤损。同时在日常的养护中, 道岔转折部附着转辙机等设备, 作业空 间小, 出现高低、水平病害后不易捣固, 形成了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的状态, 加速了滑床板的伤损。
病害后果:严重时造成尖轨卡阻。
整治方式: 加强转辙部捣固, 消除空吊, 更换开焊、折断或磨耗超限的滑床板。整治过程中 SC330 道岔滑床板因不带销钉更换较 4249 道岔容易的多。
(4)限位器卡阻。
病害特征: 限位器卡死, 顶铁离缝, 尖轨中后部出现旁弯、轨距小, 如图 5 所示。
产生原因:道岔无缝化锁定轨温不标准,基本轨冬天受拉,限位器 T 型块顶 ∏型钢铸件前侧,夏天受压限位器 T 型块顶∏型钢铸件后侧;岔内轨条爬行,无 缝化前未串轨; 曲股未同时无缝化, 直曲股爬行不一致。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曲股锁定长度不足的无缝道岔内。
病害后果: 尖轨不密, 反弹、转换阻力大, 严重时甚至拉断限位器造成道岔卡阻。
整治方式: 一是轨温适宜时对应力较大或爬行超标的道岔进行应力放散并重 新锁定; 二是在应急解决时可以将尖跟冻结夹板换成普通夹板放散应力(温度合适 时及时放散并恢复) ;三是按道岔设计图更换道岔内非标轨条, 整正爬行的尖轨、 基本轨,重新锁定; 四是铺设无缝道岔时要将道岔侧线和渡线锁定长度不短于75m, 困难时不短于 50m,若侧线在近距离不足 50m 有邻线道岔, 应加强邻线道岔锁定。
(5)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病害特征:尖轨基本轨之间有缝隙,如图6 所示。
产生原因: 一是道岔转辙部岔枕位置不正确, 造成框架尺寸不良; 二是尖轨基 本轨之间有异物;三是顶铁过硬;四是尖轨开程不良。
病害后果:严重时可造成道岔失表、道岔卡阻。
整治方式: 一是整治道岔框架尺寸; 二是对图还原, 保证枕位正确; 三是确保 尖轨基本轨间无异物,顶铁长度适中。
(6)尖轨伤损。
病害特征:尖轨裂纹、掉块、侧磨,如图 7、图 8 所示。
产生原因:尖轨往往先有裂纹, 后产生掉块, 掉块一般多发生在尖轨顶宽 20mm 及以下部位, 非受力面受力, 导致尖轨伤损掉块。尖轨侧磨多发生在小号道岔的曲 尖轨处, 主要是曲线半径小且无超高, 列车侧向行驶碾压尖轨造成; 非正常侧磨可 能由于轨向不良、尖轨旁弯、尖轨肥边及假密贴、转辙部分框架尺寸出现负偏差等原因造成。
病害后果: 尖轨伤损按照《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可分为轻伤和重伤, 严重 时可造成尖轨折断,列车脱轨。
整治方式:
1)及时开展道岔修理性打磨。打磨时着重对尖轨非作用边肥边和基本轨肥边打磨,对尖轨、基本轨鱼鳞进行打磨,对尖轨降低值不足的及时进行打磨。
2)更换尖轨时对已有垂磨的基本轨要同步进行更换。
3)调整轨距及框架尺寸使尖轨基本轨密靠,拨正转辙部方向。
4)侧磨大于 8mm 及伤损继续发展轮缘有爬上尖轨可能的要立即更换处理。
5)拨正道岔方向,全面改正轨距及轨距变化率。
6)对道岔及前后线路进行单元整治,恢复道岔平面,保证几何尺寸不超标。 7)更换过长顶铁,使其缝隙不超 0.5mm,避免尖轨旁弯。
8)改正道岔框架尺寸,并前后顺坡。
(7)尖轨根断孔裂。
病害特征:螺栓孔向四周辐射裂纹,如图9 所示。
产生原因: 接头孔裂多为接头养护不当, 轨面存在高差, 低接头、空吊、轨缝 大、轨面掉块, 锁定轨温偏高等引起, 夹杂、核伤等钢轨疲劳引起的裂纹; 钢轨表 面存在缺陷,应力集中产生裂纹。
病害后果:严重时可造成断轨。
整治方式: 加强钢轨接头养护, 发现夹杂、核伤、外击伤等缺陷及时处理, 钢 轨发现裂纹及时更换。
(8)尖轨降低值不足。
病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尖轨顶宽 20mm 及以下断面高于基本轨,藏尖式尖轨 不该受力的部位受力了,如图 10 所示。
产生原因: 更换尖轨未同时更换基本轨, 基本轨发生垂磨, 尖轨藏尖藏不住; 直基本轨走车多, 曲尖轨走车少, 直基本轨垂磨发展快, 曲尖轨垂磨发展慢, 造成 尖轨藏尖藏不住;基本轨下胶垫破损、缺失。
病害后果:严重时可造成列车轮缘爬上尖轨进而脱线。
整治方式: 及时对尖轨进行降低值打磨, 基本轨垂磨严重的更换基本轨, 更换 基本轨下全部胶垫。
2 基本轨典型病害
无缝道岔基本轨常出现的病害有: 基本轨横移、顶铁离缝、道岔开程不良、焊 头低踏、肥边、空吊, 钢轨硬弯、零配件失效等, 给道岔正常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1)基本轨横移造成道岔无表示。
病害特征:基本轨“三道缝”,如图 11 所示。
产生原因: 框架尺寸不良, 轨撑铸造误差或安装不正确, 轨距块号码不合适等。
病害后果: 动态过车时基本轨横移, 道岔框架发生变化, 可能会造成电务转辙机表示缺口变化,杆件受力,挤切销变形、甚至切断。
整治方式: 改正几何尺寸, 调换不适合的轨距块、轨撑及调整块, 用夹条调密 基本轨与滑床板离缝。
图 11 基本轨三道缝
(2)顶铁离缝。
病害特征:顶铁离缝大于 2mm,如图12 所示。
产生原因: 道岔框架大, 尖轨、基本轨爬行, 顶铁尺寸不合适都会造成顶铁离 缝。
病害后果: 顶铁离缝过大, 过车轨距动态变化, 可能会造成电务表示缺口发生 变化,甚至会造成挤切销切断。
整治方式: 若是道岔框架尺寸大应方动岔枕改正框架; 若是尖轨、基本轨爬行 串轨整治, 无缝道岔及时进行应力放散; 顶铁尺寸不合适可通过调整夹片数量或打 磨顶铁过长部分进行整治。
(3)开程不良。
病害特征:开程过大或过小,如图 13 所示。
产生原因: 道岔框架不良, 接头铁(耳铁) 夹片不合适, 曲基本轨弯折尺寸不 标准,顶铁尺寸不合适。
病害后果:尖轨、基本轨不密贴,尖轨搬动时卡阻或无法落锁。
整治方式: 调整好框架尺寸, 更换弯折不良曲基本轨, 调整顶铁、接头铁(耳铁)夹片等。
(4)焊头低踏、肥边、空吊。
病害特征: 焊缝处空吊、石砟翻白, 焊缝低塌凹陷用 1m 直尺测量矢度: Vmax≤120km/h 矢度>0.5mm ,Vmax>120km/h 矢度>0.3mm,如图 14 所示。
产生原因: 焊轨时对轨不良或打磨过量, 造成焊头低凹; 焊轨冷却时间短, 焊 头轨温未达到 300℃以下,过车焊头发生低塌变形;
病害后果: 焊头高低不良、空吊病害整治不及时, 造成焊头低塌变形; 焊头长 期疲劳伤损低凹变形, 日常焊头高差打磨不及时, 列车冲击力大加速了焊头的低凹 变形。
整治方式: 日常加强焊头养护, 焊缝低凹及时打磨, 加强捣固, 更换磨圆石砟; 焊头低凹用 1m 直尺测量矢度超过 2mm,应切除重焊。
(5)钢轨硬弯。
病害特征: 用拨道、改道方法不能彻底整治的钢轨弯曲为钢轨硬弯, 钢轨已发 生塑性变型, 用 1m 直尺测量弯曲矢度: Vmax≤120km/h 弯曲矢度>0.5mm,Vmax>120km/h 弯曲矢度>0.3mm,如图 15 所示。
产生原因: 由于施工时使用钩机、铲车等硬性拖拽使钢轨发生塑性弯曲变型, 或在钢轨运输装卸时摔弯,钢轨存放不当发生弯曲变形等。
病害后果:方向不良。
整治方式:轨温大于 25℃,在钢轨上用石笔标明硬弯位置,以箭头表示调直 方向; 根据硬弯起止点位置起卸掉扣件, 卸掉需要拆开的接头螺栓; 使用钢轨直轨 器, 从硬弯点起, 将矫直点先放在始点, 每隔 150~200mm 向前调 1 处, 一般矫直 量为硬弯矢度的 1.5~2 倍左右; 保压不少于 2min 再卸载, 以免硬弯复原; 矫直钢 轨后用钢直尺进行复测。
(6)零配件失效。
病害特征: 道岔大螺栓折断、支距扣板折断、调整块失效等, 如图 16、图 17 所示。
产生原因: 道岔空吊, 道岔铁垫板下非标垫板易造成道岔螺栓折断, 护轨方向 不良易造成护轨处大螺栓剪断; 螺栓用锤打入或强力拧入, 易造成套管失效; 支距不良易造成支距扣板折断。
病害后果:零配件失效,道岔几何尺寸无法保证。
整治方式: 一是对空吊位置进行换砟捣固; 二是改正道岔各部件方向, 避免非正常受力;三是避免野蛮施工;四是加强道岔几何尺寸检查、维修。
3 辙叉典型病害
无缝道岔辙叉常出现的病害有: 母材带伤、辙叉翼轨异常磨损、拼装辙叉拼接处拉开、护轨相关病害等,给道岔正常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1)母材带伤上线。
病害特征: 辙叉上线短期内横裂或非受力部位产生裂纹, 近几年发现的母材带 伤辙叉主要为整铸辙叉, 此类问题发生数量较少, 但危险性较大, 如图 18 所示。
产生原因:辙叉在铸造过程中含有缺陷。
病害后果:病害发展快,易造成裂纹处折断。
整治方式:辙叉上线前全断面探伤,发现异常波形禁止上线。
(2)辙叉翼轨异常磨损。
病害特征:翼轨侧磨严重,局部产生掉块,如图 19 所示。
产生原因: 一是辙叉打磨不及时, 病害发展迅速; 二是辙叉两侧调整块非标, 造成辙叉歪斜;三是岔位不正。
病害后果:辙叉使用周期短,严重时列车轮缘爬上翼轨进而脱线。
整治方式: 一是加强日常打磨; 二是对图还原, 保证岔位正确; 三是恢复标准 配件;四是保证辙叉方向良好。
(3)拼装辙叉拼接处拉开。
病害特征:合金钢组合辙叉拼接缝拉开,如图 20 所示。
产生原因: 一是出厂时辙叉水平螺栓扭矩不足, 无防松措施, 上道后在列车振 动下发生松动;二是无缝道岔锁定轨温不准确,允许温降不满足设计要求。
病害后果:拼接处水平螺栓受剪力过大,有折断隐患。
整治方式: 一是对水平螺栓上线前进行复紧并点焊, 防止松动; 二是对无缝道 岔进行应力放散。
图 20 拼装辙叉拼接处拉开
(4)护轨相关病害。
病害特征: 护轨开口段、缓冲段、平直段槽宽超限、护轨开口处轮缘有不正常 撞击痕迹等,如图 21、图 22 所示。
产生原因: 护轨各轨撑对应处槽宽不标准, 护轨处出现轨向, 护轨磨耗超限, 夹片过厚,尤其是缓冲段末端轮缘槽宽度小于 65mm,护轨间隔或翼轨间隔大于1370mm。
病害后果:严重是可造成列车轮缘爬上护轨进而脱线。
整治方式: 一是按标准调整护轨夹片, 保证槽宽尺寸合适; 二是护轨磨耗达到 重伤及时更换; 三是全面拨正护轨处方向和改正护轨处轨距; 四是保证护轨间隔和翼轨间隔不大于 1370mm。
4 接头病害
无缝道岔接头常出现的病害有: 绝缘接头拉开、接头钢轨伤损等, 给道岔正常 使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1)胶接绝缘病害。
病害特征: 胶接绝缘工型、槽型破损, 绝缘胶开化、失效等, 如图 23 所示。
产生原因: 一是接头空吊, 列车冲击力大造成绝缘破损; 二是职工误将冬季胶 与夏季胶混用; 三是胶接绝缘作业不标准, 胶接时预留轨缝不达标或钢轨高低差大;四是绝缘接头低温锁定,高温季节应力过大造成绝缘拉开。
病害后果:绝缘失效。
整治方式: 一是作业严格管理, 避免人工安装产生问题; 二是做好绝缘接头的 捣固, 避免空吊; 三是对于有拉开迹象的绝缘立即联系电务进行阻值测量, 不符合 要求的立即更换;四是尽量避免低温胶接,如无法避免应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
文章来源:
原文名称:无缝道岔纵向力传递、应力放散及养护维修技术研究
作者信息:李阔(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期刊信息: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