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起道器适用于43~60kg/m钢轨线路养护维修。
1.主要性能及技术参数
序号 | 性能及参数名称 | 单位 | 数 值 |
1 |
最大起道力 |
KN |
100 |
2 |
额定起道力 |
KN |
80 |
3 |
起道轮最大升程 |
mm |
120 |
4 |
油缸最大起重力 |
KN |
138.7 |
5 |
油缸最大升程 |
mm |
86 |
6 |
手柄摆动—往复起道轮最大升程 |
mm |
9.2 |
7 |
手柄摆动—往复油缸最大升程 |
mm |
6.6 |
8 |
油缸直径 |
mm |
φ50 |
9 |
柱塞泵数量——直径——行程 |
mm |
2-φ16-32.5 |
10 |
溢流阀卸荷压力 |
MPa |
70 |
11 |
手柄最大作用力 |
N |
410 |
12 |
手柄常用作用力 |
N |
200 |
13 |
外形尺寸:长×宽×高 |
mm |
432×170×227 |
重 量 |
kg |
20 |
2.工作原理
将手柄插入手柄套内,上下板动手柄,通过手动柱塞泵将压力油压入油缸,缸体上升,再通过耳轴带动起道杠杆,借助起道杠杆前端的起道轮将钢轨抬起,达到起道目的。
3.结构及特点
3.1结构
YQ-I型液压起道器主要由手动双柱塞泵、油箱、起道油缸、起道钩、溢流阀、回油阀、起动杠杆、底板等主要零部件组成。
3.2 特点
本机油箱内设有溢流阀,系统工作压力选用70MPa,有利于采用较小的油缸,达到体积小,重量轻的要求。油压超过70MPa时,溢流阀自动卸荷,起到超载保护作用。油缸顶盖上设有放气螺钉,便于排出油缸的空气。泵的手柄套除了泵油传力作用外,还有限位作用。当工作缸升到规定高度时,限位块接触起道杠杆限位。
4.使用注意事项
4.1 使用前应检查油箱内液压油是否足量;观察油缸、油泵、油箱以及油缸与底板联结处有无漏油;空载上下摇动手柄观察油缸有无跳动和爬行现象;观察回油阀工作是否正常,检查各零部件及其它联结部分有无裂纹、变形;检查操纵杆后端绝缘套管是否有效;各紧固件有无松动。确认无任何异状时方可作业。
4.2 作业中不得用液压起道器撞击钢轨。
4.3 作业时,如石砟多、需扒砟,将起道器安放在起道位置,底板尽量放平,将手柄插入手柄套,往复摇动手柄,抬起钢轨。起道完毕后,逆时针拧动松回油阀卸荷,取出起道器,用脚踩踏油缸,达到全部复位。
4.4 摇动手柄起道时,开始无荷载或起重负载较小,操纵者扳动手柄幅度可大些,当起道重量增大,手感较重时,操纵者扳动手柄的幅度不宜太大,避免损坏泵芯及泵壳。
4.5 起道作业时,当手柄上的限位块接触到侧面起道钩时,已到极限位置,不得硬扳手柄再起,否则易损坏起道器。
4.6 用起道轮起道行程不够时,也可直接用油缸顶部顶轨底起道,要尽量使轨底中心线与起道器油缸中心线一致,以免载荷偏心损坏油缸。
5.保养注意事项
5.1 使用完毕后,应将油缸压到底,并将泵芯全部压入泵壳,以免暴露在外造成 锈蚀;不得乱摔乱扔;要经常保持起道器的清洁,特别是活塞杆部分,要经常用清洁 棉纱拭擦干净。铰接处的转动部分应经常加油润滑,保持转动灵活。
5.2 要定期保养检查液压油的清洁度和油量,油量不足或不洁,应及时进行更换或补充。检查并更换密封圈,开口销等易损件,保持起道器经常良好状态,延长使用寿命。
6.作业安全
6.1 使用本起道器进行起道作业,应在天窗点内进行。作业人员提前40分钟到 达作业地点,做好作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指派专人提前40分钟到车站填写“运统—46”(工务)登记封锁,经车站值班员签认同意后进行。工地设置移动停车信号 防护。具体防护办法对应《安规》第2.2.6条及第2.2.7条的有关规定办理。作业完毕,立即消记。放行列车或单机时不限速。
6.2 利用天窗点使用本起道器进行起道作业,邻线来车必须保证距邻线内侧枕木端不少于2.5m避车距离,防止机具侵限及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6.3 起道器不得按放在铝热焊缝处。
6.4 机械设备应由熟知技术性能、操作方法,并经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操作。应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6.5 操作人员应按有关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6.6 起道器安装后应及时放倒提手,作业时提手不能侵入限界。
6.7 本起道器作业时不侵入限界,作业中遇列车通过,起道器和操作人员要同时撤离线路。紧急情况下来不及撤离起道器时,必须拧松回油阀,确保行车安全。
6.8 起道作业中遇有绝缘接头时,不能在轨面上滑行,避免连电。
6.9 不得用其它杆件代替操纵杆进行起道,以确保行车和人身安全。
6.10 作业完毕,机械操作人员应认真填写《机械设备运转日志》。
7.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故障现象 | 原因分析 | 排除方法 |
空泵 | 1、加油太满或由于加油螺钉拧的太紧,使油箱顶部真空度太大。 | 拧开加油螺钉,摇动手柄往复几次待部分油打进油缸,油缸上升至一定高度后,油箱的油面不超过油针的上刻度线时,再拧紧加油螺钉。 |
2、使用过程中由于倒置或受冲击振动而使 液压系统中混有空气。 | 排气:拧紧回油阀杆,用手掀动手柄将油缸升至全程的三分之一处,然后用 4mm 内 六角板手拧松放气螺钉 2~3 圈,但切勿将螺钉全部旋出,以免钢球失落。然后用力 将油缸往下压,排出空气拧紧放气螺钉。 | |
3、油量不足或由于密封不良漏油。 | 1、拧开加油螺钉,加入规定标号的机械油至油标顶部接触到油时即可,最高油面不可超过油标的上刻线,然后拧紧加油螺钉。 | |
2、排除各种外泄。 | ||
4、柱塞内的“O”形密封圈磨损。 | 更换住塞泵内的“O”形密封圈。 | |
5、没有旋紧回油阀杆。 | 顺时针方向旋紧回油阀杆。 | |
内 泄 漏 | 1、吸油阀孔口处有污物,使钢球密封不严 | 清除孔口处污物,拧松回油阀杆摇动手柄往复摆动多次,便可清除孔口处污物,如尚未清除掉,应拆下清洗。 |
2、止回阀孔口处污物,造成钢球密封失效 | 拧松回油阀杆数圈,摇动手柄往复多次,清除口孔脏物,如清不掉,则要重新拆开清洗。 | |
3、回油阀钢球口有脏物或回油阀未拧紧。 | 拧松回油阀杆,摇动摇把空打数次以排除脏物,再用力拧紧回油阀杆,使钢球孔口接触良好。 | |
4、长期使用后螺纹松动,使泵体未压紧铜垫,或泵座未压紧“O”形圈。 | 拧紧泵座和泵体以压紧下面的“O”形圈及紫铜垫圈,使泵座和底板、泵体和泵座密封良好。 | |
外 泄 漏 | 1、漏油处的“O”形密封圈损坏。 | 取出转轴,更换“O”形密封圈。 |
2、长期使用后,密封胶圈失效,使活塞杆底板联接螺纹松动。 | 用 16mm 内六角板手,将活塞杆拧出清洗干净,检查活塞杆下面“O”型密封圈是否完 好,若损坏须更换。重涂 QY-340 密封胶并拧紧活塞杆。 | |
3、长期使用造成“O”型密封圈损坏。 | 更换“O”形密封圈。 | |
4、长期使用缸盖松动。 | 拧紧缸盖,若仍有泄漏,则应拆下缸盖检查“O”型密封圈是否损坏和装配是否正确再拧紧缸盖。 | |
5、放气螺钉未拧紧,或由于放气螺钉下面的钢球失落。 | 检查钢球是否丢失,并用内六角板手将放气螺钉拧紧。 | |
6、螺钉松动或衬垫损坏。 | 依次拧紧该处的连接螺钉,若仍有漏油,则须检查并及时更换衬垫,而后再拧紧联接螺钉。 | |
柱塞泵中仅
一泵工作 |
不起作用的泵吸油阀孔口有脏物,造成该处钢球密封失效。 | 拧松回油阀杆,摇动手柄多次,清除孔口杂物,若仍无效果,则须拆下失效的柱塞泵,清洗吸油阀口的脏物,并检查该处钢球和孔口的密封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