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目的
更换道岔伤损超过《修规》规定或伤损无法修理基本轨。
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普速线路提速单开道岔的天窗点内更换基本轨作业。
三、作业流程示意图
四、劳动组织和机具材料
1.劳动组织:负责人由由车间负责人(主任、书记、副主任)担当。
2.机具材料:30m钢卷尺、轨距尺、方尺、1m直钢尺、撬棍、起钉垫、起钉器、直钉器、钉道锤、起道机、450mm、200mm活口扳手、φ24单口扳手、T字扳手、克丝钳、剁子、抬运钢轨机具、扭力扳手(280 ̄1000N·m)、轨温计、石笔等。70mm2的铜导线等(电气化区段)、钩锁器。
五、作业程序及标准
1.作业前布置人员分工,开展安全教育,并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风险提示。风险提示点为:
1.1 防护不到位。
1.2 作业人员随意穿越线路,侵入邻线限界;
1.3 线下新、旧尖轨侵限或连电。
1.4 更换前未对线上、线下尖轨、基本轨几何尺寸校核。
1.5 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机具、材料侵入邻线限界。
1.6 钢轨、撬棍伤人。封锁前或开通后尖轨转换时轧伤手脚。
1.7 轨道电路区段,金属物沿钢轨拖动过绝缘结或绝缘结两侧扣件碰夹板造成红光带。
1.8 无缝道岔钢轨焊接后未按规定进行探伤检查。
1.9 未检查确认盲目开通线路。
1.10 工、电、供结合部未按规定联系配合。
1.11 电气化区撤除基本轨未按规定设置70mm2的铜导线,回流不畅烧损设备。
2.对工机具进行清点测试,确保齐全有效,禁止带病上道。
3.防护:驻站联络员登记“运统-46”,向作业负责人传达调度命令,现场防护员携带停车手信号组织防护。
4.作业过程及风险卡控
4.1 作业准备
4.1.1 校对量具。作业负责人在作业前必须对轨距尺等量具进行校对。
4.1.2 更换前应校核尖轨、基本轨几何尺寸,检查新换基本轨、尖轨状态、型号、长度、曲直、左右开向、各联接杆相连接的孔眼位置、有无弓背、翘头,检查基本轨状态,确保符合要求。检查换入的基本轨有无伤损。
4.1.3 将新基本轨运至原基本轨相应位置的外侧轨枕 头上,距钢轨头外侧不小于150mm。(转辙机影响时应错开)并固定。
4.1.4 检查道岔基本轨相错量情况。若相错量超过 20mm 影响基本轨更换时,应结合施工予以整治。影响基本轨更换时,则应在天窗点内先进行整治。
4.1.5 跨区间无缝线路地段,更换钢轨应在实际锁定轨温-10℃~+10℃以内进行(木枕地段无缝线路作业轨温 -5℃)。
4.2 上道作业:作业负责人确认防护已到位,并接到施工命令(命令号、施工起讫时间)后,通知作业人员,上道作业。
4.3 电气化区段按要求设置纵向回流线。
4.4 逐个拆卸有关联接螺栓,开口销,轨距杆。逐个检查接头螺栓、轨撑螺栓、扣件螺栓、连接杆朝天螺栓是否良好。
4.5 切割旧轨,胶结绝缘接头脱胶。同步拆除连接部位螺栓,卸开扣件,卸下全部轨撑(视不同道岔类型而定)及限位器。
4.6 将原有基本轨拨出,并抬至安全地点。
4.7 清扫铁垫钣和滑床台,放回胶垫(更换失效胶垫)。
4.8 抬入(或拨入)基本轨,内侧要紧靠滑床台,两端轨缝合适。
4.9 对轨焊接钢轨、胶结绝缘接头。
4.10 看方向,量轨距,框架,上好扣件及各种连接螺栓。
4.11 安装限位器、轨撑、契型块,使轨撑前部顶紧基本轨,后部靠紧挡肩,契型块入槽,上好拧紧联结各种螺栓,上齐开口销。
4.12 焊接接头打磨并进行全断面探伤。
4.13 拆除回流线。
4.14 配合电务部门和车站值班员调试尖轨,使尖轨与基本轨密贴。
4.15 将换下的尖轨拨到路肩上放好,打上明显的伤损标记,运至料场。
4.16 指定专人检查作业区域的工(机)具,防止遗漏。严格执行“工完料清”制度。对不能回收的料具,应堆放整齐,并安排人员看守。
4.17 开通线路。撤销车站登记,办理销记手续。
5.应急处置
一旦发生防护员联络中断,防护员立即组织作业人员下道到安全处所避车,待恢复联络后,确认无车后方可上道作业。
6.质量标准、验收
由作业负责人组织,对作业后的道岔回检,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整改,确保作业后的线路达标。质量要求:
6.1 轨道几何尺寸符合作业标准要求。
6.2 尖轨顶宽50mm及以上断面处,尖轨顶面不得低于基本轨顶面2mm及以上。
6.3 尖轨竖切部分与基本轨保持密贴,间隙不超过1mm,扳动时无严重反弹。
6.4 开程、动程、尖轨跟轮缘槽符合技术要求。
6.5 转辙部分轨距、轨向无超限。
6.6 施工作业地段的各种联接零件安装齐全,作用良好。
6.7 焊缝轨顶平顺度≯0.3mm 且≮0mm,焊缝工作边平顺度≯0.3mm,焊缝轨底边平顺度≯0.5mm。铝热焊缝距轨枕边不少于100mm,非提速线路不少于4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