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330型道岔的主要病害
1、辙叉翼轨垂磨;
2、尖轨掉块;
3、贝氏体合金钢辙叉掉块;
4、尖轨顶铁不密贴;
5、混凝土岔枕套管失效及混凝土枕螺栓折断;
6、Ⅲ型弹条磨耗;
7、直向护轨磨耗;
8、限位器顶死;
9、尖轨跟部变截面处轨面凹凸;
10、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面侧磨;
11、尖轨不密贴。
病害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1、 辙叉翼轨垂磨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翼轨垂磨造成车轮通过辙叉时跳动,增大了车轮对心轨的冲击,形成心轨马鞍。
(1)原因分析:
①心轨部分岔枕吊板。
②贝氏体合金钢辙叉心轨胶垫受力面积小、受冲击力大,使大胶垫压溃和螺栓被剪断,造成心轨下沉,增加了翼轨的垂磨。
(2)防治措施:
①加强心轨部分,尤其是57、58位轨枕处的捣固作业,消灭吊板。
②心轨已经下沉的要更换轨底胶垫,同时将心轨尖的螺栓进行更换。
③翼轨已经严重垂磨的应进行焊修,翼轨焊修选用KD-396-1焊条。
④对马鞍形的心轨进行焊补,心轨焊修选用KD-396-2焊条。
⑤对翼轨及心轨在初期出现的钢轨肥边应及时安排打磨,以避免出现更大的掉块。
⑥逐步将既有的普通材质翼轨更换为合金钢材质翼轨。
2 、尖轨掉块
(1)原因分析:
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两密”而存在“三道缝”造成尖轨产生肥边,同时工区没有及时进行打磨,在列车动荷载冲击下产生掉块。
(2)防治措施:
①及时对尖轨肥边、基本轨肥边进行修理性打磨。
②对未产生肥边的尖轨进行预防性打磨,保证尖轨非工作边、基本轨作用边1:4的斜度。
③做到“三靠两密”,消灭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的缝隙。
3 贝氏体合金钢辙叉掉块
(1)原因分析:
贝氏体合金钢辙叉心轨与叉跟轨材质不同,在列车碾压下,轨面发生塑性流变,产生肥边未及时打磨,导致掉块。
(2)防治措施:
①及时对辙叉心轨与叉跟轨组装缝肥边进行打磨或切除。
②对未产生肥边的组装缝进行预防性打磨,打磨时必须注意不能打太深太宽,打磨深度及宽度应控制在1mm以内,打磨的角度控制在与踏面的交角为45°~60°为宜。
③及时消灭辙叉吊板,减少轮对通过辙叉时的冲击力。
4 、尖轨顶铁不密贴
(1)原因分析:
尖轨或基本轨有硬弯、尖轨中部轨距偏小及顶铁本身加工缺陷,均会造成顶铁不密贴。
(2)防治措施:
①改正尖轨中部负轨距。
②垫起顶铁后座使之密贴。
③采用“低温三角加热法”,借用温度应力,放散引
起变形的残余应力,校直尖轨,恢复尖轨的初始状态。
④改正顶铁本身的材料尺寸缺陷
⑤掌握好曲尖轨刨切范围的曲股轨距递减,定期检查整修,整修时保持轨距符合标准。
5 混凝土岔枕套管失效及混凝土 枕螺栓折断
(1)原因分析:
①道岔组装时,套管内有杂物或制造偏差,安装时损伤了套管。
②弹簧垫圈强度不足易失效,大螺栓松动造成混凝土枕螺栓断裂。
③涂油质量差,涂油周期过长,大螺栓锈死,强拧时损坏套管和岔枕。
④混凝土枕螺栓松动引起螺栓浮起,螺栓被剪断。
(2)防治措施:
①对失效套管可用空心钻将失效套管钻出(不能破坏混凝土枕的内螺纹),再用特制工具将混凝土枕螺纹清理干净,新套管涂上环氧树脂+丙酮拧人孔内。
②待固化后按规程要求安装大螺栓。
③弹簧垫圈下加装6mm平垫圈做衬垫。
④经常复紧大螺栓,保持扭力矩在250~300N・m。
⑤加强捣固工作,确保道床密实。
⑥提高涂油质量,涂油周期适当。
6、 Ⅲ型弹条磨耗
(1)原因分析:
①由于弹性轨撑、轨撑扣板与弹条基座间不密贴,造成过车时弹条与轨距调整块之间产生摩擦,Ⅲ型弹条与轨距调整块同时发生磨耗。
②Ⅲ型弹条材质不良,强度不够,来回拆装3次即产生塑性变形失去弹性,不能保证足够的压力。
(2)防治措施:
①有计划地逐步将SC330道岔尖轨部分Ⅲ型
弹条式垫板过渡更换为固定式Ⅱ型轨距块垫板。
②对既有垫板通过加垫U形铁片与铁片消灭轨撑调整块之间的空隙。
③改造安装弹性轨撑的垫板和扣件,消除轨距扩大。
7 直向护轨磨耗
(1)原因分析:
①由于高速、重载的作用,车辆轮对护背对护轨的冲击加剧。
②辙叉部分轨距、轨向不良。
③护轨过渡段轮缘槽递减不均匀,护轨平直段尺寸不符合规定。
(2)防治措施:
①在已磨耗的护轨背面护轨磨耗加装圆孔铁垫片。
②使用耐磨护轨。
③加强对辙叉部分的轨距及轨向的整治,将该
处的轨距严格控制在±1mm以内。
④保持辙叉前后方向顺直。
8、限位器顶死
(1)原因分析:
①焊联道岔由于是直尖轨焊接,与曲基本轨冻结温度应力不一致。
②未焊联道岔曲尖轨锁定不到位,接头螺栓及扣板螺栓扭矩不够,尖轨产生爬行。
③复线道岔由于单向行车的影响,使尖轨爬行。
(2)防治措施:
①对限位器顶死道岔严重处所进行应力放散,保证限位器左右空隙均匀。
②岔区及前后200m线路所有扣件要达到“三密贴”。
③曲尖轨根部接头更换高强度的防松螺栓。
④将限位器分体式更换为固定式。
9 尖轨跟部变截面处轨面凹凸
(1)原因分析:
①尖轨是用矮型特种钢轨制作,跟端通过加温锻压成形,变截面前后加工的外观尺寸误差和不均匀磨耗是轨面凹凸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尖轨的踏面轮廓形状、轨底坡或轨顶坡的设置不符合标准或轨底坡设置不对,均将导致列车运行条件下的轮轨关系发生变化,引发列车晃车。
(2)防治措施:上道后三个月之内,仔细测量,用仿形打磨机修理平顺。
10 尖轨尖端处至接头间作用面侧磨
(1)原因分析:
此病害发生在侧向通过列车较多的道岔,是构造性病害,可以减缓,不能消除。
(2)防治措施:
保持直基本轨一侧正水平,该段范围与前后按照0.5‰的递减率顺接。
11 尖轨不密贴
(I)原因分析:
①基本轨方向不良。
②轨距不良、顶铁过长。
③曲基本轨弯折量不对。
④转辙部分各部件没有做到“三靠二密”存在“三道缝”。
⑤竖切部分和基本轨作用边有肥边。
⑥尖轨侧弯变形。
⑦限位器顶死增加的横向弯矩引起轨向偏差。
⑥尖轨侧弯变形。
⑦限位器顶死增加的横向弯矩引起轨向偏差。
(2)防治措施:
①拨正基本轨方向,矫直弯曲基本轨,改正轨距,弯好曲股基本轨的曲折点,并及时消除基本轨与尖轨的肥边。
②控制基本轨方向采用地锚拉杆方法。
③校正顶铁长度,不能为消灭顶铁不密而盲目地加调整片。
④采用“弯轨器”,处理尖轨、基本轨硬弯变形。
(3)检查及整治方法:
①利用弦线法判定直基本轨方向:在直基本轨外侧拉15m长弦线,在每根枕木处测量弦线与钢轨外侧距离,误差要求在±1mm。
②按图2所示位置检查道岔的框架尺寸,确保道岔平面位置正确。
③按图3所示,检查曲基本轨弯折尺寸,确保曲基本轨弯折点及弯折尺寸正确。
文章来源:
本资源来源于网络!